|
|
长沙地区初次与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筛查检测结果不合格原因分析 |
胡婷婷, 范菲, 陈敏, 邹彬彬, 赵飞雪 |
长沙血液中心,湖南 长沙 410026 |
|
|
摘要 目的 分析长沙地区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从而减少单采血小板资源浪费,保障输血安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长沙血液中心99 060例单采血小板血液标本酶学检测ALT、血清学检测(HBsAg、抗-HCV、抗-HIV、抗-TP)以及核酸检测筛查结果,比较初次与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检测不合格情况。 结果 长沙血液中心初次单采血小板和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占比分别为 17.99%、82.01%;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检验不合格率分别为1.93%、0.48% (χ2= 416.685,P<0.001);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各检测项目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核酸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50%、0.77%、0.15%、0.20%、0.23%、0.08%,以HBsAg不合格为主;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各检测项目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核酸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21%、0.10%、0.03%、0.05%、0.03%、0.05%,以ALT不合格为主,除了核酸检测结果外,其余4项检测不合格率在初次及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血小板献血者ELISA检测不合格418例,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单试剂阳性不合格为主,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单试剂灰区不合格为主,不合格占比77.03%(322/418)。血小板核酸单独检测不合格54例,不合格率为5.45/万,以HBV-DNA阳性为主,其中40例为重复献血者,包含2例HIV血清学检测窗口期。 结论 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明显低于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核酸检测在缩短血液检测窗口期,保障血液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重复献血者应重点注意献血前生活史方面的征询工作。
|
|
关键词 :
血小板,
献血者,
血液检测,
不合格
|
收稿日期: 2023-03-01
|
|
通讯作者:
赵飞雪,E-mail:173353705@qq.com。
|
作者简介: 胡婷婷(1990-),女,硕士研究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输血传播疾病的检测工作。 |
[1] 王宇骁, 王涛, 王宇航.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在日常工作中的心得体会[J]. 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31-33. [2] 张巧琳, 韩凤娇, 王娟, 等. 2016—2020年重庆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筛查结果的回顾性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2,43(10):1244-1247. [3] 霍宝锋, 李慧文, 向庆林, 等. 韶关市初次与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液检测结果不合格原因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19,32(11):1175-1178. [4] 李玉笑, 陈翀, 何博, 等. 2011—2019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22,35(1):61-64. [5] 涂东晋, 林海娟.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筛查结果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15):2101-2104. [6] 王乐,汪峰,莫艳萍,等. 无偿献血者血液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不合格情况分析及研究[J]. 临床血液学杂志,2021,34(4):263-267. [7] 刘泽民, 陈少彬, 陈庆恺, 等. 2种检测模式及不同献血次数对献血者血液HIV项目检测后残余风险的影响[J]. 中国输血杂志,2019,32(6):585-587. [8] 余波, 向文玉, 邹琳, 等. 长沙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特征及血液检测情况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11):182-185. [9] 黄爱琼, 李仲平, 刘旭映, 等. 广州市无偿献血者ALT异常与HBV、HCV检测结果的关系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0):206-208. [10] 陈烽萍, 宁振全. 玉林市无偿献血者ALT异常与HBV、HCV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7):850-852. [11] 郭燕, 蔡斌, 段勇, 等. 结合核酸检测技术探讨ALT在献血者筛查中的意义[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16,18(4):326-328. [12] 程卫芳, 周学勇, 段有红, 等. 初次、重复献血者酶免、核酸检测情况及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14,27(4):378-380. [13] 徐小春, 袁仕善, 赵飞雪. 2016—2020年长沙市无偿献血者HIV检测结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21,28(12):1523-1525. [14] 黄力勤, 常乐, 邬林枫, 等. 血液筛查ELISA灰区设定的血站支出成本与效果的卫生经济学评估[J]. 中国输血杂志,2022,35(7):764-768. [15] 王娜, 方建华, 刘玉振. 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核酸阳性无偿献血者的特点[J].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5):4753-4756. [16] 聂冬梅, 古醒辉, 王霞, 等. 2007—2014年深圳地区单采血小板报废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输血杂志,2016,29(7):741-744. [17] 常乐, 闫颖, 姬慧敏, 等. 我国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基本情况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22,35(7):731-736. [18] 孙妮, 谢毓滨, 张会平, 等. 长沙地区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5):560-563. [19] Yip TC, Wong GL. Current knowledge of occult hepatitis B infection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 Semin Liver Dis,2019,39(2):249-260. [20] 张龙穆, 许雷, 冯秋霞, 等. 血液核酸筛查中混样检测和单人份检测的应用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21,34(1):22-26. [21] 李凤园, 潘彤, 王霞, 等. 联检反应性鉴别非反应性献血者血浆标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的研究[J]. 中国输血杂志,2022,35(11):1117-1120. |
[1] |
高尚, 任娅如, 单朝霞, 常彩云. 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24, 31(2): 169-171. |
[2] |
范俊杰, 王怡, 霍锡元, 李东英, 王锐. 潍坊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空间点格局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24, 31(1): 28-30. |
[3] |
刘峭梅, 王荔, 周仲民. 柳州市2018—2021年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特征及趋势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22, 29(8): 975-977. |
[4] |
张玉红, 赵林娜, 刘玉振. 郑州市无偿献血者乙肝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22, 29(3): 324-326. |
[5] |
张钢, 蒋义. 2020年长沙地区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22, 29(3): 355-357. |
[6] |
周仲民, 刘峭梅, 李勇, 刘存旭. 柳州地区5 761例无偿献血者戊型肝炎感染人群特征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21, 28(3): 343-345. |
[7] |
徐小春, 袁仕善, 赵飞雪. 2016—2020年长沙市无偿献血者HIV检测结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21, 28(12): 1523-1525. |
[8] |
张钢, 蒋义. 长沙地区献血人群HTLV感染情况调查与策略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 2018, 25(7): 826-828. |
[9] |
李丽红, 黄素静, 肖泽兰, 莫培晖, 邓森林. 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中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及血清D-二聚体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实用预防医学, 2017, 24(7): 879-881. |
[10] |
吕岳峰, 朱志斌,黄升中, 高兰, 唐瑶, 谭梅娟, 杨丽华. HBsAgELISA阴性血液中HBVDNA、HBVNRAg检测情况及HBV基因变异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17, 24(6): 662-665. |
[11] |
高长俊, 陈允恩, 张晴, 杨慧, 韩静.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父母焦虑抑郁情绪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 2017, 24(3): 337-339. |
[12] |
李明霞, 张洪斌, 万建华, 赵俊岭. 乌鲁木齐地区无偿献血者HCV感染及合并感染状况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 2016, 23(9): 1043-1047. |
[13] |
梁文靖, 王维平, 苏宁, 邓天海, 王星力. 某鞋厂苯接触工人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前瞻性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 2016, 23(9): 1110-1112. |
[14] |
王爱红, 毛雄伟, 陈丽雯. 2013-2015年浙江省江山市农民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J]. 实用预防医学, 2016, 23(12): 1477-1478. |
[15] |
李双, 谢毓滨. 2012--2013长沙市无偿献血者结构与血液检测结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16, 23(1): 75-7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