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居民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水平和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为预防与控制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方法 从2019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GBD 2019)数据库中获取1990—2019年中国居民道路交通伤害数据,分析其发生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DALY)率、伤残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率和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 due to premature death,YLL)率等指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居民道路交通伤害的标化发生率呈上升趋势(P<0.001),标化死亡率呈波动下降趋势(P<0.001),男性的发生和死亡水平每年均高于女性,发生率是女性的1.4~1.6倍,死亡率是女性的2.3~3.0倍。标化DALY率呈波动下降趋势(P<0.001),其中标化YLL率呈波动下降趋势(P<0.001),标化YLD率呈波动上升趋势(P<0.001),男性疾病负担水平每年也均远高于女性,标化DALY率、YLD率和YLL率分别是女性的2.0~2.7倍、1.3~1.6倍和2.1~3.0倍。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增,与1990年相比,2019年≥70岁年龄组的死亡率有所上升,其他年龄组是下降的。DALY率、YLL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峰值在35~45岁;与1990年相比,2019年≥60岁年龄组的DALY率和≥70岁年龄组的YLL率是上升的,其他年龄组均有所下降。YLD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增,与1990年相比,2019年各年龄段的YLD率均有所增长,75~79岁年龄段增长幅度最大。结论 我国道路交通伤害导致的死亡和疾病负担总体是下降的,但仍处在较高水平,尤其是男性和老年人群的情况不容乐观,应继续有针对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交通伤害的疾病负担。
目的 分析2012—2021年北京市大兴区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特征及寿命损失情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21年大兴区死因监测数据,按照ICD-10对疾病编码和分类。计算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和潜在减寿率(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PYLLR)等指标。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χ2检验,ArcGIS 10.4.1软件绘制死亡率地域分布图,Joinpoint 4.8.0.1软件分析年度变化趋势。结果 2012—2021年大兴区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全人群死亡的50.84%,粗死亡率为278.12/10万~322.70/10万,整体呈平稳状态(P=0.951);标化死亡率从233.29/10万下降至188.92/10万,呈下降趋势(P<0.05);男性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P<0.05)。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死亡主要集中在≥45岁人群,青中年组、中老年人组和低龄老年人组居民死亡率均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在全部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群中,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和其他类型心脏病占98.27%。大兴区的农村或偏远地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较高。全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导致的PYLL为5 254.50~6 747.50人年,AYLL为9.73~11.69年/人,PYLLR为8.17‰~11.53‰,PYLLR呈下降趋势(P<0.05),男性PYLL、AYLL和PYLLR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近年来大兴区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导致的疾病负担仍然严重,应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地防控措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死亡,提高居民生命质量。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北京地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疾病负担及趋势预测,为该地区乙肝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项目(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获得北京地区乙肝数据,采用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早死损失寿命年(years of life lost due to premature death,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等指标描述该地区乙肝疾病负担;构建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yesian age-period-cohort,BAPC)模型预测2020—2030年北京地区乙肝总体发病、死亡、DALY、YLD、YLL情况。结果 2015—2019年北京地区乙肝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乙肝男性发病50.94/10万,女性32.59/10万,男性年龄标化率21.48/10万高于女性20.19/10万,相比于2015年,男性与女性分别下降45.08%、45.46%。2019年男性死亡1.18/10万、年龄标化率1.13/10万,女性死亡0.52/10万、年龄标化率0.49/10万;男性与女性相比于2015年标化死亡率分别下降47.44%、70.83%。2019年乙肝男性DALY率为41.96/10万、女性37.62/10万,标化DALY率分别为39.62/10万、33.05/10万;2019年男性YLL率、YLD率为34.93/10万、7.03/10万,女性为31.41/10万、6.21/10万,标化后男性YLL率、YLD率为32.91/10万、6.71/10万,女性YLL率、YLD率为27.79/10万、5.26/10万。相比于2015年,总标化DALY率、标化YLL率、标化YLD率下降33.17%、25.75%、54.77%。BAPC模型预测结果显示,预计至2030年,乙肝男性、女性标化发病率与 2019年相比分别下降 9.12%、34.72%,乙肝男性、女性标化死亡率与2019年相比分别下降9.73%、28.57%。预计2030 年,乙肝男性、女性标化DALY率与2019年相比分别下降22.01%、24.42%,乙肝男性、女性标化YLD率与2019年相比分别下降13.26%、16.92%。结论 2015—2019年北京地区乙肝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但在2030年消除乙肝病毒仍具有挑战,应针对高危人群开展早诊早治措施,以降低其带来的负担。
目的 探究气囊仿生助产仪在疤痕子宫经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2月—2023年2月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产前检查的疤痕子宫孕妇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经阴道分娩,研究组实施全自动气囊仿生助产仪经阴道分娩。比较两组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时间、分娩过程中的出血量、自然分娩、产钳助产、剖宫产、新生儿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CD4+、CD8+比例。结果 研究组的第一产程[(7.72±1.76)h vs. (8.61±2.03)h]、第二产程[(1.49±0.71)h vs. (1.80±0.78)h]均短于对照组(P<0.05);分娩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416.35±40.02)ml vs. (439.87±38.41)ml](P<0.05)。研究组中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90.91% vs. 72.73%)(P<0.05),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1.82% vs. 12.73%)(P<0.05)。两组的新生儿体重[(3.54±0.31)kg vs. (3.51±0.28)kg]、新生儿Apgar评分[(8.15±0.16)分 vs. (8.09±0.23)分]及新生儿窒息率(1.82% vs. 1.82%)、产褥感染率(3.64% vs. 5.45%)、产后出血率(3.64% vs. 3.6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及产后12 h,两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514.19±37.61)ng/L vs. (509.82±40.05)ng/L]和皮质醇[(421.06±30.29)ng/ml vs. (417.59±31.48)ng/m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 h,两组的CD4+比例较产前均降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的CD8+比例较产前均升高,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自动气囊仿生助产仪应用于疤痕子宫经阴道分娩产妇的分娩过程中,有助于促进产妇自然分娩,降低免疫功能抑制,提高分娩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