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刘洪泊, 陈晓明, 艾彦彪, 冉琪瑜, 潘红, 黄成渝, 李吉文, 向于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率长期变化趋势,为涪陵区其他感染性腹泻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个案数据,通过描述性研究分析其三间分布情况,利用ArcMap10.7绘制点密度图实现发病情况地区分布可视化。通过Excel 2019和SPSS 20.0软件计算中国人口年龄标化发病率,发病率长期变化趋势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of change,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22年重庆市涪陵区累计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11 380例,年均报告发病数达到1 13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达到100.87/10万,存在冬季和夏季两个发病高峰。人群分布中报告发病数男性(6 359例)高于女性(5 021例),0~3岁报告发病数9 995例(占比87.83%),人群分类以散居儿童(9 797例,占比86.09%)为主。地区主要分布在荔枝街道(2 485例,占比21.84%),崇义街道(2 355例,占比20.69%),敦仁街道(2 119例,占比18.62%),马鞍街道(1 313例,占比11.54%),江东街道(380例,占比3.34%)。报告暴发疫情1起,发生场所为小学。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2013—2022年涪陵区年龄标化发病率发病趋势总体呈现增长趋势,趋势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APC=8.50%,95%CI:3.98~13.22,P=0.002),2013—2018年涪陵区其他感染性腹泻粗发病率呈现增长趋势,趋势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C=16.75%,95%CI:2.73~32.69,P=0.026),2018—2022年粗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但趋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C=-9.89%,95%CI:-24.81~7.98,P=0.199)。结论 2013—2022年涪陵区其他感染性腹泻以散居儿童为主,冬季发病高峰大于夏季发病高峰,发病地区以荔枝街道、崇义街道、敦仁街道等城区为主,以散发为主,学校(小学)为暴发疫情的高发场所。发病趋势总体呈显著增长趋势,受新冠疫情影响近5年粗发病率呈现一定下降趋势。应结合涪陵区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点,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对高发人群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