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ISSN 1006-3110
CN 43-1223/R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6-15
  

  • 全选
    |
    专题报道—艾滋病防治
  • 周艳君, 陈洁, 张静航, 覃莎莎, 覃碧云, 郑军, 陈曦, 贺健梅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641-6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1—2019年湖南省男男性行为哨点数据,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HIV、梅毒感染状况及性行为特征,为下一步制定MSM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11—2019年在湖南省选择男男性行为人群较多的城市设立MSM哨点,采用滚雪球抽样、MSM人群活动场所招募和网络招募方法,对MSM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和采集血样,收集被调查者的人口学信息、性行为和血清学信息,分析其变化趋势和感染HIV、梅毒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9年HIV抗体阳性率和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0%和2.38%,历年有线性趋势变化(均P<0.05)。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4.00%。最近六个月性伴类型:仅有同性性伴、有同性且有异性性伴、有同性且有商业性伴、有多种性伴、仅有异性性伴、无性伴的比例分别为83.63%,6.38%、0.75%,0.25%、8.00%和1.00%。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离异或丧偶(OR=1.85,95%CI:1.08~3.16)、样本来源于网络招募(OR=1.94,95%CI:1.32~2.85)、最近六个月仅有同性性伴(OR=2.41,95%CI:1.53~3.78)更容易感染HIV。样本来源于网络招募(OR=15.93,95%CI:5.08~49.97)、最近六个月仅有同性性伴(OR=2.45,95%CI:1.44~4.17)、最近六个月有同性且有异性(OR=2.09,95%CI:1.10~3.94)、最近六个月有多种性伴(OR= 3.23,95%CI:1.27~8.23)更容易感染梅毒。 结论 2011—2019年湖南省MSM人群HIV抗体和梅毒抗体阳性率处于中等水平,结合互联网和人群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工作,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从而降低该人群的艾滋病传播。
  • 涂志斌, 路亮, 邱丽萍, 付玲, 罗生根, 应艳, 陈小龙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646-6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南昌市2015—2021年抗病毒治疗持续时长超过6个月的HIV/AIDS病毒学失败率及其影响因素,为综合评价和及时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5—2021年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以及南昌市定点医院的HAART相关数据资料,分析患者HAART病毒学失败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 690例HIV/AIDS,病毒学失败率5.76/100人年。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注射吸毒/输血传播(aOR=9.66,95%CI:2.00~46.61)、HAART持续时长不足1年(aOR=2.49,95%CI:1.01~6.09)、最近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aOR=12.59,95%CI:6.45~24.62)和最近CD4+T淋巴细胞计数介于200~500个/μl(aOR=2.52,95%CI:1.32~4.79)、初始HAART方案“AZT+3TC+EFV/NVP”(aOR=2.54,95%CI:1.27~5.06)、最近7 d漏服抗病毒药物(aOR=7.99,95%CI:3.88~16.45)、丙型肝炎合并感染(aOR=4.86,95%CI:1.81~13.03)、耐药检测阳性(aOR=4.09,95%CI:1.85~9.04)是HIV/AIDS抗病毒治疗病毒学失败的影响因素。 结论 在目前抗病毒治疗策略下,需着重关注HIV/AIDS的传播方式、治疗时长、自身免疫水平、漏服抗病毒药物、丙型肝炎合并感染、耐药等情况,综合评价并及时干预,以减少因病毒学失败识别滞后而出现不良结局。
  • 周凤, 郑敏, 姚永明, 钱晓涵, 杨光红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651-6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贵州省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寻找性伴的场所,分析不同场所寻找性伴的MSM性行为特征。 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贵州省8个市(州)通过滚雪球法招募MSM,经知情同意后进行面对面匿名问卷调查,对人口学及性行为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共纳入3 764份有效问卷,本次调查中76.4%的研究对象寻找性伴的场所为互联网场所,20.4%为线下消费场所,3.3%为线下非消费场所。调查对象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91.0%(3 425/3 764),在线下非消费场所寻找性伴的MSM知晓率最低,仅为74.0%(91/123)。在互联网场所寻找性伴的MSM知晓艾滋病知识(92.7%)、做过艾滋病检测(54.3%)、近一年接受同伴教育占比(64.1%)均为最高,在线下非消费场所寻找性伴的MSM占比最低,分别为74.0%、29.3%、31.7%。 结论 本研究人群寻找性伴场所以互联网场所为主,不同场所寻找性伴的MSM人口学及行为学特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根据不同场所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干预。
  • 夏春雨, 卢永红, 黎桂福, 李艳芬, 李丹华, 姚雯雯, 周鸿让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655-6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浦区男性HIV抗体线下检测和线上自检人群特征,分析其对线上自检的接受度和采用度,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线上自检服务的针对性和可及性。 方法 在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收集HIV抗体线下检测和线上自检中男性检测对象的调查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学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等相关因素对线上自检接受度和采用度的影响。 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393人,线上自检占53.44%(210/393)。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大专及以上学历(OR=3.916,95%CI:1.776~8.632;OR=3.556,95%CI:1.797~7.035)、无性病史(OR=0.112,95%CI:0.022~0.560;OR=0.111,95%CI:0.047~0.263)男性具备更高的接受度和采用度,35岁以下(OR=0.379,95%CI:0.146~0.985)和男男同性性行为(OR=0.346,95%CI:0.157~0.764)男性具备更高的接受度,最近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OR=2.068,95%CI:1.107~3.863)和愿意接收快递服务包自我检测(OR=17.396,95%CI:7.507~40.309)男性具备更高的采用度,P<0.05。 结论 HIV抗体线上自检在高学历、无性病史等男性人群中可能存在更大的检测需求,该检测方式是线下检测的有效补充,应不断完善线上自检的运行模式,开展更有针对性宣传,切实满足不同人群的检测需求。
  • 论著
  • 郑美惠, 熊家豪, 段宏波, 梁进军, 让蔚清, 胡艳红, 童瑾, 贾华云, 吴诗蓝, 赖天兵, 王春娥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659-6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长沙市岳麓区18~64岁成年居民膳食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针对性开展营养教育和营养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2020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中的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过去一个月食物制品食用频率资料、过去一周在外就餐资料,以及膳食数据和身高体重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饮食习惯的超重/肥胖率差异;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膳食模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共计278名居民纳入调查分析,平均年龄(41.03±12.01)岁,超重89人(32.01%)、肥胖11人(3.96%)。因子分析共提取6种膳食模式,分别为传统膳食模式、动植物蛋白模式、奶类果蔬模式、小吃零食模式、西方膳食模式和速食酒饮模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水果奶类模式(OR=0.242, 95%CI:0.096~0.607, P=0.003)、速食酒饮模式(OR=0.345, 95%CI:0.134~0.889, P=0.028)与成年居民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小吃零食模式(OR=2.894, 95%CI:1.092~7.670, P=0.033)与成年居民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呈正相关。 结论 岳麓区18~64岁居民的膳食模式会影响其超重/肥胖的发生,应继续加强膳食营养宣教力度,针对超重/肥胖的成年居民开展合理膳食指导和干预。
  • 陈伟伟, 刘可, 苏晴, 胡依涵, 毛盈颖, 叶丁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664-6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红肉摄入和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之间的关联。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PubMed和Web of Science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有关红肉摄入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关联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采用优势比(odds ratio, OR)及其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 95%CI)作为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初步共检索文献3 374篇,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其中队列研究5篇,包括暴露组6 000例,非暴露组403 837例;病例对照研究7篇,包括病例组3 762例,对照组6 856例。二分类meta分析结果显示人群红肉摄入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联存在高度异质性(I2=90.3%),且在饮食文化上存在层间异质性(P=0.017)。进一步通过高剂量红肉摄入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病风险的meta分析,发现高剂量红肉摄入可增加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OR=1.19,95%CI:1.00~1.42)。剂量-反应meta分析结果显示,红肉摄入剂量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呈非线性关联(P=0.028),红肉摄入的危险剂量范围为96~166 g/d。Begg’s检验和Egger’s检验均未发现发表偏倚。 结论 高剂量的红肉摄入可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风险。
  • 杨文川, 张发斌, 甘雪辉, 都涛, 任延明, 李智勇, 徐丽娟, 陈俊芳, 童心, 陆琴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669-6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冠感染疫情下高校疫情常态管理期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改进措施。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在校学生,使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究影响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 结果 7 277名被调查学生中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37.4%、19.0%。性别、本科学历、民族、低收入家庭和有留守、家庭暴力、创伤经历学生是疫情期间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OR=0.783、1.336、0.732、1.344、1.136、2.326、1.573,均P<0.05);性别、民族、医学专业、低收入家庭和有留守、家庭暴力、创伤经历学生是疫情期间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OR=0.758、0.803、1.160、1.277、1.158、2.210、2.229,均P<0.05)。 结论 新冠感染疫情期间高校学生焦虑和抑郁评分及检出率较高,建议针对重点学生可针对性采取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团体辅导等防控措施,建立“社会-家庭-学校”综合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模式。
  • 杨鹏, 杨昆, 王小莉, 贺军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673-6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和比较两种类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病例的相关指标,确定新冠感染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疫情的防控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和汇总亚洲、欧洲、非洲共156个国家2020年1月22日—2022年3月27日的新冠感染日发病数、日疫苗接种数、日政府管控指数和人口发展指数等指标的数据,根据发病时间和特征将病例分类为以阿尔法、贝塔、德尔塔为主的毒株(第一类)和以奥密克戎为主(第二类)的毒株,借助广义线性模型的类泊松回归分析两类新冠感染发病与影响因素的关系,通过相对危险度RR值比较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 结果 筛选的149个国家中新冠感染发病率与人口发展指数(r=0.54)、中位数年龄(r=0.47)相关性较高,与平均管控指数相关性较低(r=0.18)。无论是第一类毒株还是第二类毒株,新冠感染发病的影响因素趋势基本一致,分析表明,疫苗接种是新冠感染发病的有效保护因素,两种类型病例的RR值分别为0.20和0.25,65岁以上人口比例是新冠感染发病的微弱危险因素,RR值为1.03和1.05,平均管控指数的RR值基本围绕在1.00附近,人口密度对发病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人口发展指数是发病的危险因素,两类病例的RR值分别为2.40和5.22。 结论 疫苗接种是控制新冠感染病例的有效保护手段,65岁以上人口比例是发病的微弱危险因素,人口发展指数是发病的危险因素。对于后续以奥密克戎病例为主的疫情防控,疫苗覆盖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首要的措施是继续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
  • 武迪, 买力曼·巴哈尼, 聂艳武, 杨振, 张利萍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677-6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乌鲁木齐市气象因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 方法 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s,DLNM),在控制了时间的长期效应、“星期几效应”和空气污染物(O3,PM10)相关混杂因素的情况下,探讨气象因素和慢阻肺门诊量之间的暴露-滞后-效应关系,并通过亚组分析探讨气象因素对不同人群慢阻肺门诊量的影响。 结果 日均气温与慢阻肺门诊量呈“U”型,低温和高温下的相对危险度(RR)均大于1。在-25 ℃、滞后0 d时,气象因素对年龄≥65岁男性慢阻肺日门诊量效应值最大(RR=1.223,95%CI:1.100~1.360)。相对湿度在滞后0~6 d时对慢阻肺门诊累积就诊风险呈反“J”型,门诊就诊风险随相对湿度的降低而增加。 结论 日均气温、相对湿度对≥65岁慢阻肺门诊患者的就诊风险较大。低温对≥65岁男性的慢阻肺门诊就诊风险在暴露当天最大。低湿对≥65岁女性的慢阻肺门诊就诊风险在暴露当天时最大。
  • 宋凯琳, 郭晓铭, 安红红, 马迎惠, 迪丽胡马·艾山, 彭巧君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683-6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老年脑卒中运动性失语(Broca aphasia,BA)患者久坐行为时间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 于2021年1月—2022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康复科和神经内科收治的中老年脑卒中BA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失语抑郁量表(Stroke Aphasia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SADQ)、久坐行为评估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久坐行为时间PSD发病风险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112例脑卒中BA患者每日久坐行为时间(6.57±2.09)h,每日久坐行为时间≥5 h患者66例(58.9%),SADQ评分为(20.72±4.35)分,PSD发生率为44.6%。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职业状态、婚姻状况、个人月收入、居住方式、合并慢性病、波士顿失语诊断测验(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久坐行为时间与PSD具有相关性(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久坐行为时间与SADQ总分呈正相关(r=0.45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久坐组[OR=1.527,95%CI(1.168~1.995)]与PSD患病风险相关,控制混杂因素后结果无明显变化。 结论 中老年脑卒中BA患者久坐行为时间与PSD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医务人员应重视减少中老年脑卒中BA患者久坐行为时间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增加社会交往,减少PSD发生发展。
  • 王非, 肖田莉, 李开宇, 郑婵娟, 陈艳华, 阳益德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688-6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张家界地区土家族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状况以及影响因素,为该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0—11月抽取(分层整群抽样)张家界地区中小学生进行脊柱弯曲异常筛查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异常弯曲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 4 866名有效调查对象中,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为2.59%(126例),其中土家族(4 036例)学生的检出率为2.53%(102例)。土家族中小学中,不同教育阶段、不同营养状况以及不同地区(城区与郊县)的个体之间脊柱弯曲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脊柱弯曲异常程度Ⅰ度96例(94.12%),Ⅱ度6例(5.88%),Ⅲ度未检出。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OR=0.59,95%CI:0.37~0.93)、老师经常或总是提醒学生注意读写姿势(OR=0.45,95%CI:0.26~0.79)是张家界土家族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保护因素;相较于小学生,高中生检出脊柱弯曲异常的风险更大(OR=2.01,95%CI:1.07~3.78)。 结论 张家界地区土家族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学校加强对学生读写姿势的健康教育可能是预防脊柱侧弯的重要措施。
  • 王仁媛, 咸亚静, 林栋羚, 何丽, 林素兰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693-6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甘油三酯相关指标,即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riglyceride to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TG/HDL-C)、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triglyceride glucose index,TyG指数)及相关参数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性及在NAFLD疾病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2年1—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参与健康检查的608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B型超声影像学参数结果,分为NAFLD组(328例)和非NAFLD组(280例),比较两组间各临床相关指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五种甘油三酯相关指标与NAFLD之间的相关性,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进一步分析其在NAFLD疾病筛查中的预测价值。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五种甘油三酯相关指标中,无论调整混杂因素前或后,均以TyG指数-腰高比(triglyceride glucose index-waist height ratio,TyG-WHtR)的比值比最为显著,分别为13.485(95%CI:8.919~20.389)和12.559(95%CI:7.729~20.405)。ROC曲线结果分析显示,五种甘油三酯相关指标预测NAFLD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大于0.7(P<0.05);其中,TyG指数-体质指数(triglyceride glucose index-body mass index,TyG-BMI)在18~40岁男性受试者中预测NAFLD的AUC最大,为0.871(95%CI:0.797~0.926);TyG指数-腰围(triglyceride glucose index-waist circumference,TyG-WC)预测总体男性、女性、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人群以及40岁以上女性受试者的AUC最大,分别为0.850(95%CI:0.805~0.888)、0.908(95%CI:0.869~0.938)、0.840(95%CI:0.783~0.888)和0.913(95%CI:0.864~0.949);TyG-WHtR预测BMI≥24人群、18~40岁女性受试者以及40岁以上男性受试者的AUC最大,分别为0.803(95%CI:0.761~0.841)、0.904(95%CI:0.835~0.952)和0.851(95%CI:0.791~0.899)。 结论 TG/HDL-C、TyG指数及相关参数与NAFLD密切相关,其中与TyG指数相关的参数对NAFLD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 罗永军, 郭聪聪, 贯长辉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00-7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2—2021年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集性分布,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查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监测报告管理子系统收集椒江区2012—2021年发病的手足口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绘图应用Rstudio软件。Satscan软件用于时空扫描分析,Arc Map软件完成时空聚集性地图的绘制。 结果 2012—2021年椒江区共报告手足口病16 479例,年均发病率为240.99/10万,其中2018年发病率最高,为739.77/10万;2020年发病率最低,为68.85/10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病存在明显季节性,发病人数以5—7月份最多。男性年均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年龄以≤5岁儿童为主:发病构成比前5的年龄段分别为1岁~、2岁~、3岁~、4岁~、0岁~年龄组;人群分类以散居儿童为主,其次为托幼儿童。地区分布中,葭沚街道年均报告发病率最高、大陈镇最低。回顾性时空扫描探测到2018年的2个聚集区:一类聚集区出现在5—8月的洪家、下陈、葭沚和三甲街道(P<0.001);二级聚集区出现在5—9月的海门、白云、前所街道(P<0.001)。EV71构成比呈现下降趋势,其他肠道病毒为主要优势病原。 结论 2012—2021年椒江区手足口病以≤5岁散居儿童多见,有明显夏季的发病高峰和时空聚集性,主导病原发生改变,应加强高发地区和人群的健康教育和疾病监测工作。
  • 弋淑, 李念, 王旭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04-7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性激素水平与负性情绪的关系。 方法 选取遂宁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2022年3月收治的10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睾酮(testosterone,T)、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孕酮(progesterone,P)、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E2)等雌激素水平,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负性情绪。评估受试者性激素表达水平及情绪评分、不同情绪评分水平患者的性激素表达水平、性激素水平与负性情绪的相关性。 结果 10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HAMD评分中正常21例(20.19%)、轻度抑郁24例(23.08%)、中度抑郁44例(42.31%)、重度抑郁15例(14.42%);HAMA评分中正常20例(19.23%)、轻度焦虑22例(21.15%)、中度焦虑46例(44.23%)、重度焦虑16例(15.38%)。不同抑郁、焦虑程度组的血清T、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抑郁组血清T水平高于正常组,P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重度焦虑组血清T水平高于正常组,P、E2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Pearson分析显示,T水平与HAMD、HAMA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P水平与HAMD、HAMA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 结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T水平与HAMD、HAMA评分均呈正相关,P水平与HAMD、HAMA评分均呈负相关。
  • 蒋坪飞, 陈梦馨, 张宏伟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07-7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为肝炎预防控制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2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2010—202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有40 675例报告病例,死亡48例,年均发病率119.4/10万,总体呈现为下降趋势。乙型肝炎所占比例最高,占73.21%(29 780例),其次为丙肝,占22.13%(9 001例)。各个地区都有发病报告,其中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八师(11 231例)、一师(5 828例)和七师(4 765例)。发病数居于前3位的年龄组依次为>45~50岁(6 393例)、>50~55岁(5 195例)、>40~45岁(4 850例)。职业构成中农民发病数居首位(占24.54%)。 结论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总体发病率还是居于较高水平。甲、乙肝发病的重点人群应该进一步加强其预防接种工作,而丙、戊肝应该采取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强化医院的消毒隔离、做好疫情的动态监测等针对性的综合措施。
  • 吴青, 杨纲, 张馨航, 王娇, 崔静, 孙晓峰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11-7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北京市通州区中学生烟草、酒精流行现状,探讨中学生尝试吸烟、饮酒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1年10—12月采用普查的方法,调查通州区全部33所公立初中和高中的在校学生,共计21 520人。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信息采集,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2021年通州区中学生现在吸烟率1.67%,男生高于女生(2.41% vs.0.95%, χ2=62.323,P<0.001);现饮酒率3.89%,男生高于女生(4.83% vs.2.99%, χ2=43.643,P<0.001)。曾吸烟或饮酒行为的中学生中,61.39%第一次尝试吸烟的年龄在13岁及以前;48.01%首次饮酒年龄在13岁及以前。43.97%的中学生有烟草广告暴露,74.38%的中学生有酒类广告暴露。中学生吸烟行为与饮酒行为弱相关(χ2=1 015.500,P<0.001,R=0.230)。中学生吸烟、饮酒行为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为好朋友吸烟/饮酒(OR吸烟=13.023,OR饮酒=13.904)。 结论 通州区中学生尝试吸烟和首次饮酒低龄化现象、烟草和酒类广告暴露严重,影响因素中好朋友有吸烟/饮酒行为相对危险度最高,应强化青少年吸烟饮酒危害有关的家庭教育,同时将同伴教育作为中学生吸烟、饮酒行为干预的重要内容,推进烟酒广告投放、市场营销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
  • 调查研究
  • 肖美华, 林偲, 徐丽萍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15-7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邵阳市洞口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规律,为今后防控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洞口县2010—2020年《传染病监测系统》中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信息进行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邵阳市洞口县报告手足口病共8 584例,死亡3例,年均发病率为100.54/10 万,死亡率为0.03%;2010—2020年邵阳市洞口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χ2趋势=216.602,P<0.01),但2012、2016和2017年发生了3次流行高峰,明显高出平均水平;在手足口病月度发病情况上,总体呈双高峰模式,4—7月为主高峰,10—12月为次高峰,其中5月发病报告数最多;全县23个乡镇都有手足口病例报告,其中江口镇发病率(154.57/10万)最高,高沙镇(143.84/10万)次之;在发病性别分布上,男性显著多于女性,其比例为1.75∶1;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中,散居儿童8 245例最多,占96.05%,幼托儿童172例次之,占2.00%,学生共153例,占1.78%;在年龄段上,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0~5岁组儿童,共计8 330例,占97.04% ,其中1岁组发病率最高,3 495例,占40.72%。2010—2020年共检测手足口病样本787份,病原阳性率为38.50%,EV71型、CoxA16型和其他肠道病毒阳性构成比分别为45.54%、14.19%、40.26%,各年手足口病病原体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63,P<0.01)。 结论 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双高峰时间段,应对5岁以下散居儿童进行重点监测,加强学校、托幼机构防控管理工作,学校、托幼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加强因病缺课学生的追踪调查,及时发现、全面掌握、有效控制传染源,同时强化手足口病的科普宣教工作,提高群众对手足口病的防控意识;推荐全县适龄儿童按时接种EV71疫苗,提升对手足口病的免疫力,同时做好病原学监测工作。
  • 邹曼玉, 况雪静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18-7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发生的相关围产期高危因素,为制定预防与诊疗措施,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提供依据。 方法 统计2018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期间淮南市某三甲医院的总分娩量以及妊娠结局为新生儿窒息的单胎活产新生儿,计算该院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以该时间段该院所有新生儿窒息的单胎活产新生儿为病例组,按照1∶4的比例选取其他分娩的非窒息单胎活产新生儿为对照组。通过该院电子病例系统采集围产期相关信息,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围产期相关高危因素。 结果 2018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该院单胎活产新生儿24 214例,其中发生妊娠结局为新生儿窒息的为160例,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0.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窒息与妊娠期贫血(OR=2.416,95%CI:1.331~4.383)、产检次数<5次(OR=2.646,95%CI:1.380~5.072)、胎儿宫内窘迫(OR=5.675,95%CI:2.531~12.724)、羊水性状异常(OR=2.206,95%CI:1.204~4.042)、脐带绕颈≥1圈(OR=3.483,95%CI:1.905~6.371)、早产儿(OR=2.898,95%CI:1.100~7.631)等因素有关。 结论 该院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较低。新生儿窒息与多种围产期因素有关,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死亡率。
  • 张静, 张云, 陈娟, 储成美, 温慧灵, 沈连华, 胡敏, 陈佳雯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22-7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急诊医护人员共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CF)发生特征并探讨社会支持、职业认同和心理韧性对其影响,为预防急诊医护人员CF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 方法 于2021年10—12月使用一般资料问卷、共情疲劳量表(Compassion Fatigue Scale,CF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职业认同评定量表(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Scale,PIS)和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RS)对南通市辖区4所医院147名急诊医护人员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F评分与社会支持、职业认同和心理韧性评分的相关性,同时以心理韧性为自变量,以社会支持和职业认同为中间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分析心理韧性对CF的影响以及社会支持和职业认同的中间呈递作用。 结果 研究对象CF得分为(82.87±12.17)分,中重度CF占89.80%。社会支持得分为(61.76±11.47)分,职业认同得分为(84.51±20.55)分,心理韧性得分为(62.36±14.22)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急诊医护人员CF与社会支持(r=-0.407,P<0.05)、职业认同(r=-0.533,P<0.05)、心理韧性(r=-0.530,P<0.05)均呈负相关性。SEM分析结果显示,心理韧性正向影响共情满意状态(β=0.60,P<0.05),负面影响共情疲劳症状(β=-0.30,P<0.05),职业认同在心理韧性和CF间呈现中介呈递作用,而社会支持对急诊医护人员CF的中介呈递作用不显著。 结论 急诊医护人员的CF状况较为严重,急诊医护人员的CF与社会支持、职业认同、心理韧性密切相关,职业认同在心理韧性和CF之间也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医院和社会应重视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做好职业认同建设。
  • 李文凤, 赵娟, 胡利杰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27-7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河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可复用器械消毒灭菌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指导口腔科可复用器械灭菌工作,以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方法 2021年1—12月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可复用器械368件,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调查,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口腔科可复用器械消毒灭菌效果影响因素。 结果 口腔科可复用器械消毒灭菌方法以高压蒸汽灭菌为主,占比90.22%;口腔科可复用器械消毒灭菌总合格率为89.40%(329/368),不合格率为10.60%(39/3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消毒灭菌流程不规范(OR=10.793,95%CI:3.278~35.541)、预处理不规范(OR=6.181,95%CI:3.078~12.426)、等待清洗时间>30 min(OR=9.503,95%CI:3.229~27.993)是口腔科可复用器械消毒灭菌不合格危险因素(P<0.05),高压蒸汽灭菌(OR=0.629,95%CI:0.505~0.783)是口腔科可复用器械消毒灭菌合格保护因素(P<0.05)。 结论 该医院口腔科可复用器械消毒灭菌不合格率为10.60%,主要与消毒灭菌流程、消毒灭菌方式、预处理等因素有关,建议管理者针对上述因素及时整改,规范消毒灭菌流程,提高消毒灭菌质量,减少口腔科医疗事件发生。
  • 徐甜甜, 孙云, 颜晓钏, 郑珊珊, 胡欣欣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30-7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住院保胎孕妇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开展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12月期间该院住院保胎孕妇386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对孕妇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并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保胎孕妇出现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结果 386例住院保胎孕妇中,197例孕妇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占比51.04%;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组孕妇躯体化症状、精神病性、恐怖、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评分均高于没有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阴性组(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30岁(OR=2.592)、高中及以下(OR=1.536)、家庭月收入<5 000元(OR=2.962)、人工受孕(OR=2.326)、有不良孕产史(OR=2.864)、妊娠次数≥2次(OR=3.857)、低社会支持(OR=4.933)、有妊娠期并发症/合并症(OR=2.041)、有家族遗传病史(OR=3.998)、担心胎儿健康(OR=1.757)是住院保胎孕妇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住院保胎孕妇围产期受年龄、文化水平、家庭月收入、受孕方式、不良孕产史等多种因素影响,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进一步改善妊娠质量。
  • 敢海芹, 汤晓敏, 吴碎秋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34-7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温州某医院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布情况,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1 568例手足口病患儿资料,采用描述性研究法分析手足口病患儿年龄、性别、季节分布情况以及手足口病病原体临床分布特征。 结果 2018—2021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共收治儿童手足口病确诊病例1 568例,死亡2例,占0.13%。手足口病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23∶1。年龄范围在1~2岁的患儿占比最高,共计608例,占38.78%;年龄<1岁的患儿占比最低,共56例,占3.57%。夏季发病患儿占比最高,共840例,占53.57%;春季发病患儿次之,手足口病确诊总数427例,占27.23%。病原学分析显示,主要以EV71、CVA16为主,其中EV71阳性722例,占为46.05%, CVA16阳性431例,占27.49%,且近年来EV71、CVA16占比逐年下降,CA10、CA6、EV和其他肠道病毒的占比逐年上升。 结论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手足口病患儿多集中在春夏季节,以1~2岁幼儿为主,其主要病毒感染类型为EV71、CVA16,应开展针对性防控干预措施,加强对手足口病预防的健康宣教,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以及对其他手足口病肠道病毒的监测。
  • 徐梦莎, 王洁洁, 翁钱瑛, 方柳絮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37-7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生育政策下产妇产后抑郁现状及影响,为改善产妇产后抑郁情况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181名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拟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评估产妇产后抑郁现状、社会支持及家庭支持情况,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产妇产后抑郁影响因素。 结果 研究对象中,产后抑郁量表评分为(10.71±4.69)分,其中产后抑郁者占24.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方式(OR=3.959)、新生儿健康状况(OR=9.786)、配偶陪伴情况(OR=6.412)、夫妻关系(OR=9.100)、社会支持(OR=0.988)、家庭关怀(OR=0.832)是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结论 产妇产后抑郁与其分娩方式、新生儿健康状况、夫妻关系、配偶陪伴、社会支持及家庭关怀相关。需要个人、家庭及社会全方位的努力,为产妇建立健全产后支持系统,提高产妇心理健康水平。
  • 谭锋云, 黄志宇, 刘彩清, 颜云盈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40-7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南宁市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及家长对安全急救知识知晓情况。 方法 纳入2019年7月—2022年4月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收治的600例因意外伤害就诊的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统计儿童意外伤害情况,并收集儿童及其家长一般资料,包括儿童性别、年龄、是否入学、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及家庭月收入等。分析家长对儿童意外伤害安全急救知识知晓情况。 结果 在调查的600例意外伤害儿童中,跌落伤占比最高,达24.00%,其次为交通伤及气管异物窒息,分别占比18.50%和17.00%,此外,溺水的发生率也较高,达13.67%。儿童意外伤害最常发生地点在家中,占比54.67%,其次为街道,占比24.83%,其他依次为学校、野外、游乐场,占比分别为9.33%、6.00%、5.17%。意外伤害儿童中男童占比较高,达61.83%,主要年龄段为0~3岁,占比50.83%,未入学儿童占69.17%。发生儿童意外伤害的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占比最高,分别为48.83%、48.00%。父母职业均以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占比最高,分别为21.33%、20.67%。家庭月收入在5 000以下的占比较高,为52.67%。家长对儿童意外伤害知识回答正确率均不高,其中对最易发生的儿童意外伤害、溺水后失去意识的时间、溺水抢救措施、如何判断呼吸及脉搏、胸外按压频率、不完全气道梗阻表现、完全气道梗阻表现、心肺复苏操作方法、海姆立克操作方法知晓率均低于20%。 结论 发生儿童意外伤害的家长普遍对安全急救知识掌握度不够,应加强对家长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对儿童的保护。
  • 刘金保, 张雷, 陈斌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44-7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小学生口腔健康预防意识及口腔健康现状,进一步分析口腔健康预防意识对口腔健康的影响。 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汉中市小学生1 200名,问卷调查小学生口腔健康预防意识、检查口腔健康状况,并分析口腔健康预防意识与口腔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结果 共发问卷1 200份,有效回收1 180份,其中男635名,女545名,年龄8~13岁,平均(10.20±0.52)岁;小学生口腔健康预防意识平均得分(4.10±0.52)分,其中<4分占45.42%(536/1 180),≥4分者占54.58%(644/1 180);患龋率62.12%,充填率8.16%,其中口腔健康预防意识评分<4分的小学生患龋率高于口腔健康预防意识评分≥4分小学生,充填率低于≥4分的小学生,接受健康教育的小学生患龋率低于未接受健康教育的小学生,充填率高于未接受健康教育的小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健康预防意识≥4分的小学生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ral hygiene index-simplified,OHI-S)、简化软垢指数(debris index-simplified,DI-S)、简化牙石指数(calculus index-simplified,CI-S)水平均低于口腔健康预防意识<4分的小学生(P<0.05);相关性分析得知,口腔健康预防意识评分与患龋率呈负相关(r=-0.524,P=0.000),与OHI-S、DI-S、CI-S均呈负相关(r1=-0.524,r2=-0.416,r3=-0.469,P<0.001),即随小学生口腔健康预防意识评分的升高,小学生口腔健康水平随之升高。 结论 多数小学生存在口腔健康问题,虽其口腔健康预防意识良好,但患龋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而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健康预防意识有助于改善小学生口腔健康卫生状况,降低患龋率风险。
  • 实验研究与卫生检验
  • 李振, 陈秀兰, 崔凡, 汪丙松, 钱增堃, 刘福荣, 徐成泉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47-7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芜湖市某医院呼吸道感染病人常见9种病原体的分布,为临床呼吸道传染病的诊疗和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5月在该院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者4 513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常见9种病原体的IgM抗体。 结果 4 513例患者中601人共计634例次检出至少一种病原体IgM抗体,总阳性率13.32%。其中单一病原体阳性569人,占94.68%,混合感染32人次,占5.32%。肺炎支原体的检出率最高,为511例次,占80.6%。成人检出率前5名依次为肺炎支原体、嗜肺军团菌1型、肺炎衣原体、副流感病毒、Q热立克次体;儿童检出率前5名依次为肺炎支原体、副流感病毒、嗜肺军团菌1型、肺炎衣原体、Q热立克次体。成人组与儿童组肺炎支原体、副流感病毒、嗜肺军团菌1型、肺炎衣原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检出率秋冬季高于春夏季节。 结论 芜湖市某地呼吸道感染人群肺炎支原体感染和携带率较高,部分存在混合感染,不同病原体的易感人群也存在差异。
  • 何晶, 顾文杰, 王伟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50-7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并发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感染状况及其耐药性。 方法 选择2019年9月—2022年9月诸暨市第四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23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痰液标本送检,进行PA菌株鉴定及耐药性检测,根据研究对象痰液标本送检细菌培养结果,将研究对象分成非PA感染组和PA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本组238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验室检测发现下呼吸道PA感染率为20.17%(48/238)。PA感染与非PA感染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和饮酒史、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入院前 3 个月内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感染组合并肺源性心脏病、COPD Ⅲ~Ⅳ 级、APACHE Ⅱ评分≥15分、机械通气、入院时血糖≥11.10 mmon/L、抗菌药物使用数≥3种、抗生素应用时间≥14 d、住院时间≥20 d的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非PA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肺源性心脏病(OR=3.152,95%CI:1.405~6.899)、机械通气(OR=8.309,95%CI:3.207~21.554)、抗生素应用时间≥14 d(OR=4.045,95%CI:1.384~11.812)、抗菌药物使用数≥3 种(OR=3.856,95%CI:1.350~10.419)、住院天数≥20 d(OR=3.483,95%CI:1.309~8.196)、入院时血糖≥11.10 mmol/L(OR=2.896,95%CI:1.360~6.175)是影响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发生下呼吸道P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药敏试验检测结果显示,PA对大部分抗生素的耐药性均较高,而对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较低,分别为12.50%、16.67%。 结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易并发下呼吸道PA感染且耐药性高,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机械通气、抗生素应用时间≥14 d、抗菌药物使用数≥3种、住院天数≥20 d、入院时血糖≥11.10 mmol/L是影响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下呼吸道发生P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伴有相关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针对患者不同的危险因素而制定相应对策并加强对患者PA耐药性的监测,从而减少患者发生下呼吸道PA感染的风险。
  • 方法研究
  • 刁菲, 丁旭虹, 邹运铎, 胡静然, 王晓琪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54-7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阶段性发展评估工具(staged development tool, SDT)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简称疾控)机构中应用的优势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工作建议。 方法 通过小组焦点访谈,了解我国疾控机构管理层和骨干专家对SDT的见解、在疾控机构应用的预期、意见和建议等,并运用主题框架分析法进行分析。 结果 共有28名来自各级疾控机构的工作人员参加了研究。受访者平均年龄43.32(29~65)岁,以男性(57.14%)、省级疾控机构(78.57%)、高级职称(67.86%)、中层管理者(50.00%)和领导班子成员(17.86%)为主。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SDT是兼具国际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公共卫生机构发展评估工具,约40%的受访者认为他适用于国家级和省级疾控机构开展非绩效考核类自评。SDT不仅可以对使用机构的当前状况精准把脉、对未来发展规划提供有益参考并找到有效提升方法;还能锻炼使用者的思维能力、开阔视野、提高参与国际卫生治理水平。疾控机构的负责人和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对于SDT的接受度将较大程度影响SDT引入中国的效果。同时,约36%的受访者指出,SDT所涵盖的评估领域与我国当前疾控机构的工作内容与职责存在一定差异。 结论 SDT是一项国际通用成熟的、实用的公共卫生机构发展评估工具,适宜通过本土化调整后,在中国国家级和省级疾控机构应用。同时,可以通过会议或培训等形式使更多的疾控机构负责人和卫生管理部门领导熟悉、了解SDT,提升其使用效果。
  • 生物安全
  • 姚敏, 陈曦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59-7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疫情传播凸显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加强生物安全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筑牢生物安全屏障是当前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和各级政府亟待研究的议题。本研究结合实际,分析我国抗击新冠感染疫情斗争中暴露出来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应急能力高风险及其具体表现,并从政策制定、组织机构、能力建设、规范管理、媒体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防范对策。
  • 卫生管理
  • 王淑君, 王琦琦, 向祥龙, 李俊琦, 于石成, 胡国清, 宁佩珊, 成佩霞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61-7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多,特点复杂,发生后常常引发社会恐慌和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防范化解是重要的公共卫生实践。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防范化解方面彰显了巨大优势。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系统梳理信息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预警预测、溯源、传染病防控及中毒救治等方面的应用情况,以期了解信息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防范化解中起到的作用。同时根据信息技术的一些不足,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加快培养信息技术领域的专才和全才人才;二是尽快对各类信息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规范、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立法。
  • 综述
  • 胡力文, 陈振华, 黄韦唯, 张晓春, 孟建彤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6): 765-7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110.2023.06.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子诊断技术日新月异,TaqMan微流体芯片作为一种新兴的病原体筛查技术,具有快速高效、灵敏准确、检测范围广等特点,应用研究也逐年增加,在疾病监测、临床诊疗、食品卫生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本文将针对TaqMan微流体芯片技术应用发展进行综述,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新方向、新思路。